时间:2024-09-27作者:admin浏览: 次
蓝狮注册这天晚上9点,宋好给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打了一个电话:“在天津卫视《笑礼相迎》相声大赛第二季角逐中,重庆逗乐坊相声演员刘延超、程世杰成功晋级五强!《笑礼相迎》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原创相声综艺节目——这充分证明了逗乐坊的品质!”
宋好是辽宁人,有着一米八五的身高、白净的皮肤以及斯文的谈吐。混迹在人群中,很容易把他当成一个在时髦写字楼里出入的白领。
和大多数相声演员一样,他说话语速极快,且很有语言天赋——同一个段子,他能用标准的北京片子、东北方言和重庆言子说成三个版本。
作为一个典型的“80后”,宋好的童年没有铺天盖地的互联网。于是,风趣幽默的相声,就成了他童年的一大乐趣。
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,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思想的解放,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相声艺术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。
歌颂建设成就、传播美德良俗、讽刺不良现象……在这样的创作导向下,马季、姜昆、杨振华、高英培、侯耀文、牛群、冯巩、李金斗等一大批艺术家照亮了相声的天空,《如此照相》《新桃花源记》《假大空》《不正之风》《糖醋活鱼》《武松打虎》《五官争功》《虎口遐想》《小偷公司》等经典段子如泉喷涌,成为央视春晚等大众娱乐阵地不可或缺的节目,让数以百万计的群众“路转粉”。
正是在这一时期,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或收音机前听相声,也成了宋好生活中的“小确幸”。
2000年,在长春理工大学就读期间,宋好和几个同好发起组织了校曲艺协会,并成为了第一届会长,其间创立了“校园·笑缘”相声专场,此后每年举办一届,让包括宋好自己在内的众多学生过足了讲相声的“瘾”。
2001年,宋好参与了海客等网友发起的“中华相声网”筹建工作,并负责部分相声文字资料的编辑整理。同年,宋好求教于吉林省曲艺团的相声前辈、马三立之侄马敬伯先生,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完成了相声的启蒙,学习了《六口人》《报菜名》《夸住宅》《八大吉祥》等段子,为后来的演出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其后,宋好多次辗转京津等地,观摩相声演出。那时,天津的相声茶馆远不如现在红火,而且台下多是老观众,很少有青年人。2003年,相声名家李金斗领衔创办了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,相声的演出日渐红火起来。
2004年,宋好选择了南下重庆,2007年正式拜师于侯宝林大师再传弟子——重庆相声“大腕儿”仇小豹,深入学习相声的表演和创作,开启了新的相声生涯。
宋好一愣,旋即背出了教科书式的定义:“相声发源于北京,是一门让人发笑的语言表演艺术……”
不等他说完,仇小豹笑着插话道:“你回答得都对,但不必这么复杂——所谓‘相声’,就是‘相世俗之相,声众人之声’!”
寥寥十字,便点明了相声的真谛——在“幽默诙谐”的背后,他记录和艺术化地表达着世间百态,也影响和改变着社会。
以“雅俗共赏”的作品,不断追求以“俗”塑“雅”的至臻化境——这既是相声作为一门世俗化艺术的使命和担当,也是一个相声演员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。
继上世纪80年代后,随着群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,相声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。
2006年,郭德纲领衔的德云社异军突起。在“让相声回归剧场”的响亮口号声中,德云社“创新+接地气”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迅速席卷全国,在日益冷清的相声市场持续掀起热潮。
德云社“破冰”之后,众多民间相声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一时间,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小剧场里段子横飞、笑声如潮,古老的相声艺术再次唱响“春之歌”。
宋好决定扎根重庆后,曾经有朋友问他:“相声发源于北方——重庆相声底子薄,你干嘛选这?”
“谁说重庆相声底子薄?”闻言,宋好竟有些“义愤填膺”,以其惯有的极快语速纠正道——
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作为陪都的重庆便云集了全国曲艺精英,发展出了极具影响力的‘抗战相声’。”
“新中国成立前后,以相声泰斗张寿臣的弟子叶利中为代表的艺术家扎根重庆,与作家张继楼先生整理、出版了大量传统节目。”
“上世纪80年代,重庆市曲艺团相声队就能进行全国巡演,涌现出了仇小豹、蒋明孝、赵清林、吴健、刘晓军等中青年相声艺术家,其中,白桦、邓小林还登上1991年央视春晚,让重庆一展风采。”
“直到今天,我师父仇小豹依然在教学辅导,培养后辈——重庆相声的底子一点都不薄!”
站在2011年的重庆,他环顾周边省市,发现西安、武汉、成都以及贵阳等省会都拥有了自己的本土相声社。
于是,他把几年来在重庆各大高校、艺术院团结识的相声同好组织起来。他们中,有宋好现在的搭档、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相声专业的任鹏,有大学时共同学艺、发起相声社团的徐海洋,有自幼拜师、就读于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的刘延超,有日后被观众称作“盛世组合”的程世杰、郭昌盛……
这群“80后”“90后”大男孩高矮胖瘦各异、学历家境不一,却都对相声有着“不约而同”的痴迷。
2011年11月,宋好带领这帮年轻人建立了重庆第一家民营相声社,取名“逗乐坊”。
“逗乐坊”成立第一年,租用了南坪五小区一所培训学校的多功能厅作为演出场地,每周六举办一期相声专场。
于是,程世杰、郭昌盛开始每周“三段跑”——每周五放学后,先坐乡村巴士,从位于涪陵区李渡镇的学校来到涪陵城区,再转乘长途班车到重庆主城。等赶到演出地点,至少要花五个小时。然而,当他们风尘仆仆地来到演出现场时,面前的观众却寥寥无几。
“‘逗乐坊’开张之后,首先推出了三场‘尝鲜专场’,场场爆满。‘尝鲜专场’之后,观众开始直线下滑——因为亲朋好友不来了。”宋好苦笑。
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,宋好像往常一样走进后台,和搭档任鹏换上大褂,准备登台。
登上舞台,宋好和任鹏面对的是满场空桌椅,台下只有三个人——一个拍照的,一个录像的,都是工作人员;剩下一个中年男子,就是唯一的观众。
“当时,台前幕后有十多个‘逗乐坊’的演职人员,就围着这一个观众转。你还别说,这哥们还真给力,该鼓掌时就使劲鼓掌,该大笑时就放声大笑——虽然有时候笑得都有些做作。”回忆当时情景,宋好眼睛里隐隐有光。
那场表演,让宋好和这个姓寇的观众成了好朋友,也让“逗乐坊”开始痛定思痛。
“创业之初,我们讲的大多是传统段子,原创作品还缺少积累,并没有多少‘重庆元素’。”宋好说。
经过对观众调查以及团队的“头脑风暴”,“逗乐坊”决定明确定位,通过差异化发展打开局面。
光有定位还不够,宋好又带领团队提出了一个“逗乐坊公式”——重庆“逗乐坊”相声=传统的艺术+时尚的内容+麻辣的味道。
对此,宋好这样诠释道:“‘传统的艺术’指的是对相声艺术规律的传承;‘时尚的内容’表现的是艺术的时代性;‘麻辣的味道’凸显的是本土相声社的‘本地属性’——这三者完美融合,便是‘逗乐坊’的核心竞争力!”
先说“软件”——按照“逗乐坊公式”,“逗乐坊”团队将原创段子里需要体现的各种“料”逐一量化,制定了“创作配方”,传统段子、改编作品、原创节目——三个方向同时发展。
套用“公式”和“配方”,“逗乐坊”实现了段子的“标准化”生产,相继上演了《包你成名》《大比武》《如何是好》《山城趣话》《歌星百态》《收藏家》《游丰都》等上百个兼具传统相声优秀基因和重庆本土特色的原创段子。
2013年1月,因为看好“逗乐坊”的健康定位和优质内容,在重庆曲艺名家凌淋牵线搭桥下,“逗乐坊”入驻位于三峡广场的沙坪坝区文化馆5楼“巴渝书场”,首场演出即告爆满,大大提振了团队的信心。
下午5点,沙坪坝区文化馆“巴渝书场”,每周例行的“逗乐坊”相声午场刚刚结束。
王海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,曾多年经商。他从小酷爱相声、曲艺,定居重庆之后,几乎每个月都要“打飞的”回一趟天津,只为听一场“正宗的相声”。
“我到园子(固定专场)一听,哟呵,行啊!没想到咱大西南的相声社能有这样的水平,跟京津的同行比一点不差!”王海波说着,“啪”地一拍大腿,“当时我就觉着,这下好啦,不用再每个月坐飞机回天津听相声啦,能省不少钱!”
时间一长,他光“听”还不满足了,于是开始登台“说”。一登台大伙儿才知道,深藏不露的王海波,不仅相声说得好,还能演唱韵味醇厚的京东大鼓。
移驻沙坪坝后,“逗乐坊”依托“巴渝书场”160多个座位的场地,坚持每周六举办两场相声专场。
“这些粉丝‘铁’到什么程度?说出来都感人!”“逗乐坊”运营负责人张阳洋说,“有时候,我们会接一些‘跑场’的业务——不管我们到哪里演出,总有不少‘铁粉’掏钱买车票机票来捧场!”
有了相对稳定且不断扩大的“粉丝”群体,“逗乐坊”也凭借不断提升的内容实力,频频主动出击——
2014年9月起,“逗乐坊”连续选派演员和优秀段子北上,参加“天津相声节”的演出。
2017年,全国曲艺表演场所协作发展联盟成立,重庆逗乐坊被聘为常务理事单位。
2017至2018年,“逗乐坊”节目先后登上央视3套《群英汇》《我爱满堂彩》栏目。
2014至2019连续六年,“逗乐坊”登上重庆卫视春晚舞台,创作、表演了9个语言类节目,受到广大观众好评。目前,宋好再次受邀担任2020年重庆卫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。
这个月,在业界极具影响力的天津卫视《笑礼相迎》第二季大赛中,“逗乐坊”青年演员刘延超、程世杰在全国40对选手中脱颖而出。
“这些年,‘逗乐坊’主要做了三道‘证明题’。”宋好说着,竖起了三根手指——
“不能让人一提到小剧场就联想到‘低俗’二字,清新幽默、时尚健康的相声,完全可以有市场!”
“这些年,‘逗乐坊’创作了一大批‘接天线、接地气’的作品,参加了数百场公益演出,如党的十九大召开后,‘逗乐坊’创作了相声《党心连民心》,并参加了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宣讲十九大精神‘六进’演出。”
“我们相信,凭借健康优质的内容,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,‘逗乐坊’能够为重庆在中国相声版图上赢得一席之地,也能够让重庆相声在全国市场打开局面。”
发稿当天,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又收到了一条来自“逗乐坊”的朋友圈信息。
发信人是“逗乐坊”运营负责人张阳洋。朋友圈内容就一句话:“才五分钟,八周年庆的演出票就抢光了,嘿嘿。”
这天晚上9点,宋好给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打了一个电话:“在天津卫视《笑礼相迎》相声大赛第二季角逐中,重庆逗乐坊相声演员刘延超、程世杰成功晋级五强!《笑礼相迎》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原创相声综艺节目——这充分证明了逗乐坊的品质!”
宋好是辽宁人,有着一米八五的身高、白净的皮肤以及斯文的谈吐。混迹在人群中,很容易把他当成一个在时髦写字楼里出入的白领。
和大多数相声演员一样,他说话语速极快,且很有语言天赋——同一个段子,他能用标准的北京片子、东北方言和重庆言子说成三个版本。
作为一个典型的“80后”,宋好的童年没有铺天盖地的互联网。于是,风趣幽默的相声,就成了他童年的一大乐趣。
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,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思想的解放,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相声艺术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。
歌颂建设成就、传播美德良俗、讽刺不良现象……在这样的创作导向下,马季、姜昆、杨振华、高英培、侯耀文、牛群、冯巩、李金斗等一大批艺术家照亮了相声的天空,《如此照相》《新桃花源记》《假大空》《不正之风》《糖醋活鱼》《武松打虎》《五官争功》《虎口遐想》《小偷公司》等经典段子如泉喷涌,成为央视春晚等大众娱乐阵地不可或缺的节目,让数以百万计的群众“路转粉”。
正是在这一时期,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或收音机前听相声,也成了宋好生活中的“小确幸”。
2000年,在长春理工大学就读期间,宋好和几个同好发起组织了校曲艺协会,并成为了第一届会长,其间创立了“校园·笑缘”相声专场,此后每年举办一届,让包括宋好自己在内的众多学生过足了讲相声的“瘾”。
2001年,宋好参与了海客等网友发起的“中华相声网”筹建工作,并负责部分相声文字资料的编辑整理。同年,宋好求教于吉林省曲艺团的相声前辈、马三立之侄马敬伯先生,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完成了相声的启蒙,学习了《六口人》《报菜名》《夸住宅》《八大吉祥》等段子,为后来的演出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其后,宋好多次辗转京津等地,观摩相声演出。那时,天津的相声茶馆远不如现在红火,而且台下多是老观众,很少有青年人。2003年,相声名家李金斗领衔创办了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,相声的演出日渐红火起来。
2004年,宋好选择了南下重庆,2007年正式拜师于侯宝林大师再传弟子——重庆相声“大腕儿”仇小豹,深入学习相声的表演和创作,开启了新的相声生涯。
宋好一愣,旋即背出了教科书式的定义:“相声发源于北京,是一门让人发笑的语言表演艺术……”
不等他说完,仇小豹笑着插话道:“你回答得都对,但不必这么复杂——所谓‘相声’,就是‘相世俗之相,声众人之声’!”
寥寥十字,便点明了相声的真谛——在“幽默诙谐”的背后,他记录和艺术化地表达着世间百态,也影响和改变着社会。
以“雅俗共赏”的作品,不断追求以“俗”塑“雅”的至臻化境——这既是相声作为一门世俗化艺术的使命和担当,也是一个相声演员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。
继上世纪80年代后,随着群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,相声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。
2006年,郭德纲领衔的德云社异军突起。在“让相声回归剧场”的响亮口号声中,德云社“创新+接地气”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迅速席卷全国,在日益冷清的相声市场持续掀起热潮。
德云社“破冰”之后,众多民间相声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一时间,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小剧场里段子横飞、笑声如潮,古老的相声艺术再次唱响“春之歌”。
宋好决定扎根重庆后,曾经有朋友问他:“相声发源于北方——重庆相声底子薄,你干嘛选这?”
“谁说重庆相声底子薄?”闻言,宋好竟有些“义愤填膺”,以其惯有的极快语速纠正道——
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作为陪都的重庆便云集了全国曲艺精英,发展出了极具影响力的‘抗战相声’。”
“新中国成立前后,以相声泰斗张寿臣的弟子叶利中为代表的艺术家扎根重庆,与作家张继楼先生整理、出版了大量传统节目。”
“上世纪80年代,重庆市曲艺团相声队就能进行全国巡演,涌现出了仇小豹、蒋明孝、赵清林、吴健、刘晓军等中青年相声艺术家,其中,白桦、邓小林还登上1991年央视春晚,让重庆一展风采。”
“直到今天,我师父仇小豹依然在教学辅导,培养后辈——重庆相声的底子一点都不薄!”
站在2011年的重庆,他环顾周边省市,发现西安、武汉、成都以及贵阳等省会都拥有了自己的本土相声社。
于是,他把几年来在重庆各大高校、艺术院团结识的相声同好组织起来。他们中,有宋好现在的搭档、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相声专业的任鹏,有大学时共同学艺、发起相声社团的徐海洋,有自幼拜师、就读于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的刘延超,有日后被观众称作“盛世组合”的程世杰、郭昌盛……
这群“80后”“90后”大男孩高矮胖瘦各异、学历家境不一,却都对相声有着“不约而同”的痴迷。
2011年11月,宋好带领这帮年轻人建立了重庆第一家民营相声社,取名“逗乐坊”。
“逗乐坊”成立第一年,租用了南坪五小区一所培训学校的多功能厅作为演出场地,每周六举办一期相声专场。
于是,程世杰、郭昌盛开始每周“三段跑”——每周五放学后,先坐乡村巴士,从位于涪陵区李渡镇的学校来到涪陵城区,再转乘长途班车到重庆主城。等赶到演出地点,至少要花五个小时。然而,当他们风尘仆仆地来到演出现场时,面前的观众却寥寥无几。
“‘逗乐坊’开张之后,首先推出了三场‘尝鲜专场’,场场爆满。‘尝鲜专场’之后,观众开始直线下滑——因为亲朋好友不来了。”宋好苦笑。
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,宋好像往常一样走进后台,和搭档任鹏换上大褂,准备登台。
登上舞台,宋好和任鹏面对的是满场空桌椅,台下只有三个人——一个拍照的,一个录像的,都是工作人员;剩下一个中年男子,就是唯一的观众。
“当时,台前幕后有十多个‘逗乐坊’的演职人员,就围着这一个观众转。你还别说,这哥们还真给力,该鼓掌时就使劲鼓掌,该大笑时就放声大笑——虽然有时候笑得都有些做作。”回忆当时情景,宋好眼睛里隐隐有光。
那场表演,让宋好和这个姓寇的观众成了好朋友,也让“逗乐坊”开始痛定思痛。
“创业之初,我们讲的大多是传统段子,原创作品还缺少积累,并没有多少‘重庆元素’。”宋好说。
经过对观众调查以及团队的“头脑风暴”,“逗乐坊”决定明确定位,通过差异化发展打开局面。
光有定位还不够,宋好又带领团队提出了一个“逗乐坊公式”——重庆“逗乐坊”相声=传统的艺术+时尚的内容+麻辣的味道。
对此,宋好这样诠释道:“‘传统的艺术’指的是对相声艺术规律的传承;‘时尚的内容’表现的是艺术的时代性;‘麻辣的味道’凸显的是本土相声社的‘本地属性’——这三者完美融合,便是‘逗乐坊’的核心竞争力!”
先说“软件”——按照“逗乐坊公式”,“逗乐坊”团队将原创段子里需要体现的各种“料”逐一量化,制定了“创作配方”,传统段子、改编作品、原创节目——三个方向同时发展。
套用“公式”和“配方”,“逗乐坊”实现了段子的“标准化”生产,相继上演了《包你成名》《大比武》《如何是好》《山城趣话》《歌星百态》《收藏家》《游丰都》等上百个兼具传统相声优秀基因和重庆本土特色的原创段子。
2013年1月,因为看好“逗乐坊”的健康定位和优质内容,在重庆曲艺名家凌淋牵线搭桥下,“逗乐坊”入驻位于三峡广场的沙坪坝区文化馆5楼“巴渝书场”,首场演出即告爆满,大大提振了团队的信心。
下午5点,沙坪坝区文化馆“巴渝书场”,每周例行的“逗乐坊”相声午场刚刚结束。
王海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,曾多年经商。他从小酷爱相声、曲艺,定居重庆之后,几乎每个月都要“打飞的”回一趟天津,只为听一场“正宗的相声”。
“我到园子(固定专场)一听,哟呵,行啊!没想到咱大西南的相声社能有这样的水平,跟京津的同行比一点不差!”王海波说着,“啪”地一拍大腿,“当时我就觉着,这下好啦,不用再每个月坐飞机回天津听相声啦,能省不少钱!”
时间一长,他光“听”还不满足了,于是开始登台“说”。一登台大伙儿才知道,深藏不露的王海波,不仅相声说得好,还能演唱韵味醇厚的京东大鼓。
移驻沙坪坝后,“逗乐坊”依托“巴渝书场”160多个座位的场地,坚持每周六举办两场相声专场。
“这些粉丝‘铁’到什么程度?说出来都感人!”“逗乐坊”运营负责人张阳洋说,“有时候,我们会接一些‘跑场’的业务——不管我们到哪里演出,总有不少‘铁粉’掏钱买车票机票来捧场!”
有了相对稳定且不断扩大的“粉丝”群体,“逗乐坊”也凭借不断提升的内容实力,频频主动出击——
2014年9月起,“逗乐坊”连续选派演员和优秀段子北上,参加“天津相声节”的演出。
2017年,全国曲艺表演场所协作发展联盟成立,重庆逗乐坊被聘为常务理事单位。
2017至2018年,“逗乐坊”节目先后登上央视3套《群英汇》《我爱满堂彩》栏目。
2014至2019连续六年,“逗乐坊”登上重庆卫视春晚舞台,创作、表演了9个语言类节目,受到广大观众好评。目前,宋好再次受邀担任2020年重庆卫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。
这个月,在业界极具影响力的天津卫视《笑礼相迎》第二季大赛中,“逗乐坊”青年演员刘延超、程世杰在全国40对选手中脱颖而出。
“这些年,‘逗乐坊’主要做了三道‘证明题’。”宋好说着,竖起了三根手指——
“不能让人一提到小剧场就联想到‘低俗’二字,清新幽默、时尚健康的相声,完全可以有市场!”
“这些年,‘逗乐坊’创作了一大批‘接天线、接地气’的作品,参加了数百场公益演出,如党的十九大召开后,‘逗乐坊’创作了相声《党心连民心》,并参加了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宣讲十九大精神‘六进’演出。”
“我们相信,凭借健康优质的内容,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,‘逗乐坊’能够为重庆在中国相声版图上赢得一席之地,也能够让重庆相声在全国市场打开局面。”
发稿当天,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又收到了一条来自“逗乐坊”的朋友圈信息。
发信人是“逗乐坊”运营负责人张阳洋。朋友圈内容就一句话:“才五分钟,八周年庆的演出票就抢光了,嘿嘿。”
亲爱的用户,“重庆”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“新重庆”客户端。为不影响后续使用,请扫描上方二维码,及时下载新版本。更优质的内容,更便捷的体验,我们在“新重庆”等你!
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,在互联网上使用、发布、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。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或“来源:华龙网-重庆XX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②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的作品,系由本网自行采编,版权属华龙网。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、名称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。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,联系邮箱:。
附: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: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
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(最佳浏览环境:分辨率1024*768以上,浏览器版本IE8以上)
地址: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: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